跳到主要内容

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

新技术比肩接踵

智能电话,平板电脑 ,代替PC和笔记本电脑

思想的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

所有网络的先驱: TeleGraphe

几千年来,信息的传播速度,从马速--> 声速 --> 光速 --> 电

全视之眼

时钟和饭锅,第一个能够有效工作的信令系统 。(通讯设备之间任何实际应用信息的传送总是伴随着一些控制信息的传递,这些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中叫做协议控制信息,而在电信网中叫做信令(Signal)。) 换句话说,简单的信号可以传递出复杂的信息

陌生而炽烈的火焰

连小孩子都可以制作简单的电流电报机。你所需要的不过是一节电池,一盏灯泡,和几根连接两者的电导线。我手持电池,而你拿着灯泡坐远一点;我控制连接电池的电线;我在这边接触或断开线路,就能让你那边的灯泡点亮或熄灭。

从一项技术到产品的敏锐眼光。

电报怀疑论

在运营后的第五天,电报赚了 12.5 美分,到了第九天,收入缓慢提升到了 1.04 美元—仍然谈不上是大买卖。三个月之后,电报线总共收入了 193.56 美元,但运行的成本却高达 1859.05 美元。国会决定彻底与电报撇清关系,把线路交给了威尔和罗杰斯,他们同意自负盈亏运行线路。从这一先例来看,肯德尔对电报网的乐观态度似乎有点毫无根据 但是肯德尔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在下一年 1 月,磁力电报公司的第一条线路,纽约-费城线建成了,肯德尔在两座城市的报纸上都刊登了广告,宣布将于 1 月 27 日正式开业。电报的收费被定在了每 25 美分发 10 个单词上。

开业头四天,收入就达到了惊人的 100 美金。

震颤的电流

电报网的拓展确实是爆炸式的;它增长得如此迅速,以至于几乎不可能及时记录下它的发展规模。“没有一张电报线路建设图的可信度可以持续一个月以上,”

布线全球

蒸汽推动的信息流

人们对电报的需求不断的上升;电报站的身影已经遍布全球所有的文明国家,乃是社会福祉的绝对必需之品。 ——《纽约时报》,1872 年 4 月 3 日

实现信息的快速交流一度是不可思议的创举。但是,和今天使用电子邮箱的我们一样,一旦过惯了通讯便利的日子,就很难再忍受推延和迟误了。就像电子邮箱还会遭遇偶尔的停电和系统故障,19 世纪 60 年代的电报网络,随着业务量的迅速增长,开始受到信息拥堵的困扰,而大城市中的主要电报中转站,更是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

问题在于,大多数电报不是直接从离发信人最近的电报站发送到离收信人最近的电报站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甚至更多的中转电报站,每次中转都要重新抄录信息,再重新发送出去。在忙碌时,一个电报站所接收到的信息要远超于它能及时处理的数量。于是,信息无法立即传达,反而被抄录在小纸条上,堆积在电报站里排队等候。

另一方面,由于繁忙线路上的业务量忽高忽低,变化极大,简单地增设电报线路和招募操作人员也并不实际;如果在业务平静期要处理的信息量很少,高收入的电报员将会无所事事。在那些业务量容易突发性激增的线路上,必然要找到一种方法,可以经济、高效地解决信息拥堵的问题。电报领域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而且来得要快。

在伦敦,信息拥堵最早发生在 19 世纪 50 年代初期,那时候,过半数的电报与股票交易相关,另有 1/3 左右是商业信息,只有不到 1/7 是关于“家务事”的。换句话说,电报的主要用途是在股票交易所和全国各地之间传递时效性很强的交易信息。因而,股票交易所的电报站和中央电报站之间,虽然只有 200 米之遥,却比其他任何线路都要忙碌;而且,在这条线路上,信息的价值就依赖于传递的及时。

电力电报公司的工程师约西亚·拉提莫·克拉克(后来,正是他的实验证实了怀特豪斯关于大西洋电报的理论是错误的),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并提出了一个十分激进的方案。他建议,制造一条蒸汽动力的气动管,用于将电报纸由从股票交易所电报站传递到中央电报站。由于发出去的信息都将由管道解决,电报线路则可以专注于接收信息,这样,需要传送的信息量就会显著降低。

于是,1879 年,一项新的定价政策被宣布了出来。对于由巴黎气动管道系统传递的信息,无论信息长短,都将收取同样的固定费用。 这一商业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仅第一年,电报网络的运载量就翻了一倍。

遗憾的是,全球电报网的社会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更好的沟通并不意味着对其他人的观点更深入的理解;新技术改造社会的潜能总是被人们高估,与此同时,新技术带来恶果的风险却往往受到忽略。

密码、黑客与骗局

信息差

这个经典的案例充分说明了,无论密码本身多么安全,人永远是链条上最为脆弱的一环。即便如此,仍然有人前仆后继地想要设计出无法破解的密码。

到了 1854 年,从纽约发到新奥尔良的电报中,有 1/8 是使用密码的。通过当时的一种密码就可以看出,电报往往被用于在紧急情况中传递噩耗,此密码用单独的拉丁单词代表不同的灾难情形:coquarum 代指“订婚取消了”,cambitas 代指“锁骨折断了”,而 gnaphalio 的意思是“请寄来一些轻便的衣物”。

当然了,这些密码其实也没那么神秘,因为每个人都能拿到密码本(尽管有些情况下,可以特制专门的密码本)。但是没过多久,使用这些并不秘密的密码,当时也被称作“商业”代码,其优势很快就显露了出来—那就是省钱。通过使用密码,一个单词可以代替好几个单词要表达的意思,发电报就更便宜了

这条电报在发送中误被写成了“买(buy)确各式羊毛”,可能是因为摩尔斯电码中“a”(点、划)和“u”(点、点、划)之间只有一“点”之差。结果是,托兰收到电报后,误以为普利姆罗斯是在指示他“买 500000 磅各式羊毛”,而他也尽责地完成了任务。等到错误被发现之时,市场已经急转直下,普利姆罗斯因之亏损了 2 万美元。他起诉了西部联合,也就是发送错误信息的电报公司,但是没有得到法院支持,因为他没有要求对信息进行核实—这是一项可以选择接受的服务,但要支付几美分的费用。最后,经过一场漫长的法庭拉锯战,最高法院裁决电报公司退还收取的 1.15 美元电报费。 为了预防此类错误,又有新的密码发明了出来,这次,密码词汇排除了特定行业的专业用词,以此来避免混淆,而且密码词汇之间至少要相差两个字母以上。这样,即使在电报发送中弄错了一个字母,也不会有被当成其他密码词汇的风险。专门的查表式密码书也被发明了出来,对于电报纠错很有帮助。

1872 年,西部联合(当时美国最大的电报公司)决定实施一套新的安全操作体系,以保证在数百个城镇之间,可以通过电报划转最高 100 美元的资金。 这一计划之下,公司的电报网络被划分为二十个区域,每一区域都有专门的监管人。首先,发件电报站会向区域监管人发电,确认已收到钱款;之后,监管人才会发电报给收件电报站,授权其支付这笔款项。这两条电报都是通过密码电报发送的,其密码是对单词进行数字编码。每个电报站都有相应的密码本,其中每一页都有数百个单词。但是,不同电报站的密码本中,单词对应的数字编码也是不同的;只有区域监管人一人同时掌握两个以上电报站的密码本

人们原本以为电报是人与人相互理解的桥梁,是世界和平的使者,结果,它却给欺诈、盗窃、谎言和行骗提供了新的工具

电报传情

大千世界,直至地球的边缘,所有区域都将被吸引到电报的回路中来。 ——《科学美国人》,1852 年

年轻的托马斯·爱迪生是圈内的传奇人物,据说他可以接下任何人发送的信息,无论多快。 爱迪生能够如此之快,与他的听力部分丧失有关,正是为此,在倾听来自电报机的咔哒声时,他才不会被周围的噪声干扰。往后,甚至在他追求他的第二任妻子米娜时,他也把半聋变成了一项优势。“对于追求女孩,半聋也很有帮助,”他在日记中写道,“首先,它给了我站得离她很近的理由,如果我不是必须站近了才能听到她说话,我肯定就不敢那样凑上前去了

事实是,尽管电报圈子有些冷僻的习俗和古怪的生活方式,电报员还经常被认为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职业,因为带来了快速提升社会地位的希望,而且加速了中产阶层队伍的壮大。教给新人摩尔斯电码的课程、书籍、学习手册到处都是。对于有雄心壮 志的人,这一职业提供了从小村镇移民大城市的机会;对于喜欢四处周游的人,这种技能则能保证他们走到哪儿都能找到一份工作。 不得不承认的是,大型电报站里人员变动十分频繁,而且电报员经常不得不忍受过长的工作时间、无人问津的寂寞时光,以及高压而不快的工作环境。但是成为电报员,也就意味着加入了一个庞大的在线社区—在遍布全球的电报网络中找到一席之地。

地球村中的战争与和平

全世界的居民都将入住同一个智能社区。 ——阿朗索·杰克曼,1846 年为大西洋电报所做的宣传

尽管当时有一种得到广泛认同的乐观主义,那就是电报会将全人类团结起来,可事实上,能够进行直接交流的只有电报操作员。但是幸亏有电报,全球的公众都可以持续参与到各种世界性事件中了,因为忽然之间,报纸可以在几小时内就报道出地球另一端发生的大事。结果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想要真正认清电报给报业到底带来了多大的震动,首先必须要知道在电报发明之前报业是如何运转的。

在 19 世纪之初,报纸一般只报道本地的事务,新闻则是随着报纸被带到其他地方而传播出去的。 除了本地故事,大部分的内容都是从其他报纸摘录下来的,而其他报纸都是通过邮寄拿到的—在出版之后数日之久。报纸可以随意转载其他报纸;新闻流动十分缓慢,所以也就不存在报纸之间抢着报道同一个故事的问题了。信息的自由交换对各方都有利,但这就意味着,当传到的读者手里时,这条所谓的新闻已经成为数日甚至数周前的“旧闻”了。 除此之外,一些大的报社会在国外安排通讯员,他们会将当地最新的消息发送回本部。他们的信件往往数周才能抵达,但在电报网络建成之前,没有更快的方法传递新闻。

由于英国征收报纸税,报纸价格被人为提高,所以《泰晤士报》始终独占市场。但在纽约情况就不一样了,19 世纪 20 年代,《商业日报》与它的竞争对手《通讯与咨询》之间开展了激烈的竞争。两家报纸都以商务人士为目标人群,都希望通过更快发布消息来获得优势。他们都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安排了驿马,以尽快取得政治方面的新闻,并且利用快艇登上欧洲来的进港船,在他们抵达码头之前拿到消息。到了 19 世纪 30 年代,随着价格低廉、面向大众市场的形象的树立,报纸成为了最为流行的媒体形式。廉价报纸之间的竞争接踵而至,报社也越来越多地使用信鸽和装载船来传递信息。《纽约先驱报》的编辑詹姆斯·戈登·班尼特,甚至向给他提供信息的人许诺,凡是交给先驱报的欧洲新闻,每比到达它的竞争对手早一小时,他就愿意多支付 500 美元。先拿到新闻,就能卖出更多的报纸:新闻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

尽管在经历了使用驿马和信鸽传送消息之后,下一步合乎逻辑的做法似乎就是使用电报,但是可惜,电报反而被认作了不祥之物。鉴于电报在传递信息上几乎是即时的,关于谁先拿到新闻的竞争事实上就没有意义了。报社不可能取胜;胜利将永远属于电报。詹姆斯·戈登·班尼特就是众多相信电报会导致报纸行业衰退的人之一;因为有了电报,所有报社就都在一个起跑线上了,他在获取信息方面的优势将不复存在。“电报对于文学类杂志影响也许不大,”他分析道,“但报纸就只能听天由命,甚至会消声灭迹。”看起来,公开出版物的唯一出路只剩下对时事进行评论和分析了。

事实证明,这一预测是错误的。利用电报向报社发送消息效率极高,但它却不适合直接面向数量众多的读者。而且,尽管电报大大地改变了信息提供者和出版者之间的权力平衡,但是报社的股东们很快意识到,电报非但不会导致报纸的衰退,反而给新闻界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比方说,突发新闻可以得到及时报道,而且往往是分期刊登的—这样,事件的发展就更有悬念,销售量也随之暴增。如果某个重大新闻在一天之中发生了四次转变,报纸就可以先后印刷四个版本—而有的人就会四版都买来看。

发生在远方的新闻马上就能传回本地,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那就是该由谁来对这些新闻进行报道呢?当时并没有我们今天所说的记者。方案之一就是由遍布世界各地的电报员来做报道。但是仅有相当少的电报公司要求他们的操作员提供新闻服务,并把他们的报道卖给报社,而且这些公司也很快发现,电报员完全干不好新闻这行。而另一方面呢,如果每家报社都安排自己的撰稿人专职报道外地新闻,结果很可能就是,这些人每天都用相同的线路从相同的地方发回相近的新闻,而且花费的成本也相当巨大。

合乎逻辑的做法是报社之间结成联盟、相互合作,建立起一个记者网络,其中每名记者都将新闻发回给电报中心,然后转发给联盟的全部成员。这会极大扩展报社获取素材的范围,而且还不必为到处安插记者的高昂费用担心。在美国,第一家成立,也是最负盛名的新闻联盟组织—纽约联合通讯社成立了,这是纽约的报社在 1848 年合办的辛迪加组织。联合通讯社很快就和电报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而且很快就垄断了向其他报纸出售新闻的业务。

路透社的故事。

而读者们对海外新闻相当热衷,怎么读也读不够—内容越是关于遥远的异国他邦,读者就越是喜欢。有史以来,报纸第一次摆脱了地域的束缚,开启了全球覆盖的时代,或者至少是表面上的全球覆盖:在区区一版之中,包罗来自全世界的当天发生的重大事件。今天,我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当时,能够跟上世界时务,成为全球一体化的一员,是一种非凡的体验。 多么类似抖音

报纸的销量也大大提高。“对于媒体来说,电报机这项发明的价值无可限量,”一位记者宣称。“你可以在世殊时异之前拿到第一手新闻。这条新闻摆在读者面前,就像是刚从烤架上取下来的热腾腾的烤牛排,而不会因为从远处的厨房慢慢送来而变得又冷又无味。一场战役在三千英里之外发生,伤员还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我们就已经知道了详细的过程。”

人们对于海外新闻的渴求如此强烈,以至于在 1858 年大西洋电报第一次接通之时,成功传送的少数几条电报中,就包括路透社从欧洲发来的时政新闻。“请给纽约发来点新闻吧,人们都急疯了!”这一请求从纽芬兰一路传来。

战争时期,国际电报网的存在就意味着,某些过去可以放心发布在报纸上的信息,一下子变得高度敏感了,因为可能直接被电报发到敌军手里。多年以来,英国人都习惯在战船出发的时候就进行报道;毕竟,新闻也不会跑得比这些船更快。但是国际电报出现之后情况就不同了,一国发布的信息,海外很快就能知晓。对于政府和新闻机构来说,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的形势。

1854 年 3 月,英法对俄宣战,英国战事部按照惯例,公布了向克里米亚半岛派兵的详细数量和兵种。《泰晤士报》又对此进行了如实报道,为读者提供尽可能详尽的信息,以此来变现人们的战争热情。以往,军队都会先于新闻抵达战场。但是通过横贯欧洲直抵圣彼得堡的电报线路,从《泰晤士报》上得知的英军部署,每天都会被电报发送到俄国。

英国政府的无能更加剧了事态;一些官员很快就意识到了,披露过多信息相当危险,但是还有些人坚持:在报纸上坦率直言有利于鼓舞士气,而且能显示出政府对于公众的战争热情有所回应。无可避免,政府和《泰晤士报》很快就产生了分歧。英军总司令辛普森上将抱怨道,“我们的间谍会送回来各种各样的报告,但敌军在情报上一分钱都不用花。他只要每天花 5 便士买一张伦敦报纸,就事事都了如指掌了。”

信息超载

自从问世以来,电报就是商务贸易的仆从。 ——《国家电报评论及电报员之友》,1853 年

道奇解释道,在电报发明之前,从事国际贸易的纽约商人们,通常每个月一到两次从他的海外同僚处拿到消息,尽管此时距离消息发送已有数周之久了。而从事国内贸易的商人,则每年两次会见他们的本国客户,夏天和冬天都在休息,查看一下账目,制定一些计划。“相比之下,他们那个时候的日子好过多了。”

于是,他始终都处在紧张之中,没有时间清静一下,也没有时间休息。”

“商人们辛苦忙碌了一整天,至晚才能回到家里,吃上一顿迟来的晚餐,借以摆脱工作的烦恼。然而正在此时,一封伦敦发来的电报打断了家庭的温情时光,电报可能是指示他从旧金山买入 2 万桶面粉,于是,他不得不草草用餐,以便尽快将指示发到加利福尼亚。今天的商人必须时时刻刻保持紧张,特快列车已经满足不了他的需要了,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别无选择。他必须使用电报。”

对于商人来说,电报就像是一剂毒品,而他们也很快就上了瘾。与能迅速转移物资的铁道一道,信息的高速通道显著地转变了商业运行的方式。

没过多久,商品的价格和运输的程度就比它们所在的地理位置更加重要了。

欧洲大部分国家中,电报一开始就是由政府控制的,而英国的私人电报公司也在 1869 年并入了邮政部管理。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一家机构掌控全国的电报业务有很大优势;比如说,在英国,“代号”体系得以在全国推进。按此政策,公司和个人都可以选择一个特殊单词作为“电报地址”,这样想给他们发电报就容易多了。电报地址比完整的邮政地址要易于记忆,而且根据 1885 年修订后的收费标准,收件人地址越长,相应的费用也就越高。电报地址是按照先来先得的原则分配的,城镇中的主要电报站会有一本查询簿,按字母将电报地址和实际的邮政地址对应起来。到了 1889 年,在邮政部注册的电报地址超过了 35000 个,带来了一大笔收入,因为每个电报地址都要按年度交纳管理费用。

电报地址只是一个小小的例证,用以说明企业很愿意为电报业务中的创新服务买单。私人租用专线,能够直接与大公司或者政府的收发室相连,提高发送和接受电报的速度,是另一项受到广泛欢迎的服务。

股票行情呼报机。

在短时间内,爱迪生就摆脱贫穷,实现了经济独立。他租用了一个大型车间,还雇了五十多人来生产股票呼报机和其他设备。他对产品的品质要求相当严苛,有一次,他把所有员工都锁在了车间里,直到他们完成了一大笔订单,而且所有的产品都“没有半点毛病”。很快,全美国的大城市都开始使用他的改良版股价呼报机,就连伦敦证券交易所也没能免俗。

今天,人们铭记爱迪生主要是因为他发明了电话和电灯泡,但是,正是由于电报方面的背景和对股价呼报机的改良,他才取得了追求发明事业所需的财务自由。

讽刺的是,正是由于他和其他发明者所做的改进,最终导致了电报及其周边产业的消亡;因为,任何一个建立在特定技术领域上的行业,都面临着在新发明面前土崩瓦解的危险

衰退与消亡

环绕全球的高速通道就是电报的线路。 ——献给塞缪尔·摩尔斯,电报之父,1871 年

很快,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对电报及其整个行业产生致命的打击。改变的信号最初源于电报公司对自动式电报机的热衷,到了 70 年代,这一技术开始越来越有市场。

双工器的发明进一步提升了电报网络的容量,因为在一根电报线上可以同时发送和接受信号。事实上,人们早就开始想方设法,让本地的接收设备免受本地发报机信号的干扰。

1883 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使用打孔纸带的自动电报机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支付给能操作这种简单设备的非熟练工人的薪水,只有给熟练的摩尔斯键操作员的 1/4。

随着技术发展的无情步伐,电报业从高技术含量转向了低技术含量;从需要精心学习的技艺转变成了人人都能干的活计。电报领域的亮点从操作高手转换到了最新的高科技设备,电报杂志的论调也发生了变化;之前大量有关电报的故事和诗歌被电路图和复杂的讲解取代,此时的目标读者是技术人员和管理层,而不再是仅仅操作机器的卑微小民。自动电报机的盛行逐渐削弱了电报圈的势力;而一项新的发明将会给出一记致命的打击

“谐波”电报

电话机 - 会说话的电报 电话立即取得了成功。1877 年 6 月底,已经了 230 部电话机投入使用;一个月之后,就变成了 750 部;再过一个月,就是 1300 部。等到了 1880 年,全世界一共有了 3 万台电话机。

最能体现出电报业的衰退的,也许是那些主要报道电学和电报方面前沿科技的报刊和杂志的更名:《电报先驱者》变成了《电学时代》,《电报员周刊》改名为《电力世界》,而《电报日闻》变成了《电学评论》。在技术革新的无情步伐之中,整个电报圈子,以及与其伴生的习俗和文化,走向了不可避免地衰败与枯竭。 今日一样适用

电报的遗赠

我的老电报啊,

我该拿你怎么好,

独自封存在塔顶,

铭文一般阴郁,

冰砾一般沉寂?

——《老电报》诗歌片段,作者古斯塔夫·那多德

随着摩尔斯的辞世,可以说,业余科学家的传统也随之消逝了。

等到了世纪之交,使用中的电话机数量已达到近 200 万台。(贝尔并没有在改进自己的发明上下功夫;电话的成功得到保障之后,他马上就把注意力转向了航空领域。)

当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在 1901 年终结之时,电话的黄金时期已经成为了过去。在美国,平均 10 个家庭中就有 1 家安装了电话,新发明很快就风靡了全国。1903 年,英国发明家唐纳德·莫里将惠斯通和博多的自动电报机最精华的部分结合了起来,又添加了打字机键盘,组成了一种新的机器。这种新机器很快演变成了电传打字机,和电话一样,它也不需要专业人士操作

尽管现在电报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电报的影子还留存在那些由其基础之上发展来的通讯技术中:电话、传真,甚至互联网。而且,值得玩味的是,正是互联网—人们眼中最为摩登的通讯方式—与电报的共同之处最多。

尽管现在电报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电报的影子还留存在那些由其基础之上发展来的通讯技术中:电话、传真,甚至互联网。而且,值得玩味的是,正是互联网—人们眼中最为摩登的通讯方式—与电报的共同之处最多。

另一桩相似之处就是,不熟练的新手和经验丰富的老手之间的敌意始终不变。大城市电报站里的电报高手,在不得不和乡下电报点里笨拙的操作员打交道时,往往会被对方惹怒。 程序员是不是就像当初的电报员?

也许当年把电报当成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灵药还情有可原。但是今天的人们还在犯同样的错误就不太说得过去了。讽刺的是,虽然电报没能实现所有关于它的乌托邦式的期待,但它确实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而且它还完全重新定义了人们对于新技术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至今还是生活在电报为我们揭开序幕的新世界里

来自维多利亚时期的穿越者来到 20 世纪末之后,毫无疑问,对互联网只会反应平淡。太空飞行和常规洲际航空旅行对他们来说,远比我们大肆宣扬的全球通讯系统更加神奇,也更加震撼。毕竟,在维多利亚时期的人眼中,让比空气重的机器飞起来是完全不可能的。而至于互联网呢—他们自己就有一个。

《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主要完成于 1997 年,并在次年第一次出版。

十年之前,提到电子通讯时,人们所指的就只有电子邮件,但是过去十年里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发展就是手机短信—电报的神奇重生。

之前使用电报时一样,短信也迫使人们不得不简洁且直奔主题。

出版后记

一项伟大的发明必然会深刻地影响一个时代,电报改变了商业模式,诱发了新型犯罪,繁荣了亚文化,促进了新媒体的兴起……如今,电报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在电报的基础上,电话、传真,甚至是互联网逐渐发展乃至发达起来。值得玩味的是,正是互联网与电报的共通之处最多,在这个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当下回望百余年前的电报时代,怎能不有“今夕何夕”之叹!

人们常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在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模式与社会伦理不断经受挑战,焦虑和狂热的情绪反复煎熬着现代人,翻开这本书,重温这段电报的历史,或可收获一份理智与平静。本书作者汤姆•斯坦迪奇为《经济学人》数字版主编,本书为他的处女作,甫一出版便引发轰动,名列《财富》推荐的商务人士必读的 75 本书之一。

另外,我司出版的《合适》《畅销的原理》《内向者沟通圣经》,亦能为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提供助力,敬请关注